馆内动态

非遗项目:二界沟手工排船

分类:馆内动态  来源:张明  时间:2016-02-23 20:18  浏览量:

  
1.安龙骨架

      辽宁省盘锦市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在辽东湾新区的二界沟渔镇。2007年古渔雁民间故事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目录项目。本市文化部分近年来挖堀整理的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2015年也列入了辽宁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一由从事特殊捕捞生计群体创造、以手工方式制造大型木船的传统技艺,如今仍保持着手工制造和民俗活动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它是当地“渔雁”群体崇拜海洋、依赖海洋的精神载体,具有鲜明的“古渔雁”生计特点与辽河口地域特色,填充了辽宁地区退海文化中造船文明的空白。

 

        2.安大鼻子

二界沟渔村来历

      二界沟镇原为渤海盘山湾边的一个小渔村,自古以来,富饶的辽河口南起营口,西至葫芦岛海域渔场水质肥沃、渔业资源丰富。由于辽河上游多条河水注入,河海相间的梭鱼、鲈鱼、河刀鱼、青虾、毛虾、对虾、海蟹、海蛰及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鲜文蛤等,吸引着“渔雁”来此捕捞。渔村座落在因海水潮汐冲击而形成的一大潮沟边,沟宽水深,渔船出入便利,“渔雁”先民们选中了此地。据《盘锦市志》记载,1508年(明正德三年)以前,二界沟就已成为“古渔雁”落脚打鱼集聚之处。那时没有形成村落,也没有地名。到1735年后(清朝乾隆年间),沟东、沟西分属海城县、广宁县管辖,行政区域划分此沟为两县界沟,因故名为二界沟。

 

        3.捻船

排船历史 

      二界沟排船距今已有186年的传承历史以至更早。因历史原因,排船在史料中鲜有文字记载。排船技艺在口传心授中传承,经验在岁月的打磨下日渐丰富。早在1830年(清道光十年),二界沟就有5—6吨的渔船30艘左右。到1909年(清宣统元年),有31户“大网东”到二界沟开设网铺,制造风船(篷船,因渔民出海打鱼,忌讳翻字和音,帆用篷替用)。1939年(民国28年),日本侵略者在二界沟建立“渤海株式会社”,强招数千名劳工,在二界沟围海筑堤,织网造船,修建码头。据当地老渔民回忆:“傅科德(掌作)曾被日本人强征,同时排过20余艘风船。”岁月更迭,历史变迁,二界沟的渔民们仍执着于排造木船,只是与史上风船的区别仅由机械驱动取代桅帆的风力驱动。据杨春风、杨洪琦《古渔镇二界沟的船》一文阐述: “这也是二界沟特殊的生产环境所导致的。因二界沟渔船多用于近海捕捞,近海水域水浅浪大,相对于铁船,木船在大风大浪里更好操控,使渔民不至于在危急之中束手无策。这么做的另一个因由,还在于二界沟渔民坚信“人天生具有三分木性”,让自己与木船同舟共济,他们的心里更踏实”。 

 

        4.煅制零件

排船工艺

      二界沟排船依旧保持着手工制造和民俗活动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当然也夹杂着由近现代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机械加工、机械吊装等省时省力的精准和便利。排船技艺复杂,工序大致分为:选料、下料、安放龙骨、组装骨架、上板梁、上底板、上拉(俗语:音(蜡),横排骨架)、铺赶塘(船前后两侧的走道)、上金顶(舱楼榆木檁子)、排二台子(船板两级台)、上后大圈(船尾部)、上大鼻子(船头首柱)、船内装饰、安装发动机、电工排线配电、试车、下水等53道工序,捻船则随排外型船翼板安装进行。现在排一条长31.8米(龙骨22米)、宽5.3米、高6.6米的大船,需用木材270立方米,用红松、黄花松、刺槐三种,刺槐用料最多,占总量的60%左右,必用一棵榆木檁子。需要三个月约1000多个工时才能完成,总费用约150万元。

        5.新船下水

       在100年以前的排船很有规矩和讲究。排船动工时,掌作(排船总领头)要在船头上香,后演变放鞭炮,船头摆上祭品(以前是面做鱼虾,后来是真鱼虾,现代改猪头)。船坞里,把龙骨和肋骨按船的大小、宽窄摆好,掌作喝一口酒喷在一把系上红布的斧头上,拿一个大铁钉用力钉进龙骨中间与肋骨结合处,意思是一条船要有坚固的船腰。当掌作的第一声斧头声响起,众师傅、徒弟就跟随敲打起来,斧声有序,节奏整齐。这不是故作声势,要不七齐八不齐,先打进去的钉子就被后打的震松,排船行话叫排斧。起头斧不钉钉子,只在木头上敲打领头,打一声后面的一起钉一下,打两声后面就一起钉两下,绝对没有人敢多钉一下、少钉一下。掌作很有威信,也是水作和旱作(木匠:排船的水作,盖房的称旱作)闯荡江湖的声碑,如水作没把船排好,剩下的活儿是没人接的,他们也就失业了。如排船时掌作生病或故去为不详之兆,大徒弟就得穿上师傅的衣服领着众人接着干,或者请掌作的师傅来完工。龙骨与肋骨固定好后,就开始往肋骨上钉板,钉尾不能露出板外,还要把钉尾四周的木头去掉一圈,这样麻刀好凿进去,起到防水防锈的作用。先前排船是放大样,沒有图纸,尺寸大小都在掌作心里。2000年后改用图纸,用料准确,还可缩短工期。渔船分为内河渔船和外海渔船,早先内河渔船船头是方的,船艏和船艄是平的。外海渔船船头是尖的,船艏和船艄是翘的,船两侧的弧型像鱼一样在海中灵活地航行,船就像一把菜刀划水一样直来直去,劈风斩浪,起到不偏离航线的作用。现在的渔船基本沒有内河外海之分,船头都是尖的,这样阻力小,航行速度快,利于捕捞。

 

          6.二界沟排船工序

排船民俗

      历代排船口头约定而无须文书,船主与排船掌作沟通,商定船只的材质、样式、尺寸等,之后就可排船。从那时起他们就有了两个称呼——船主、掌作, 也无须他人担保,人常说“空口无凭”,排多大的船都是“空口”, 有凭的就是信任。据有30多年打鱼经历的老船长郭来喜说,这个渔俗在15年前已被破除了,原因是船主和掌作之间的信任出现问题,而是政府的规定不允许,因为现在排船要申报办理手续,不签合同是不批准的。排一条船,就意味着渔民给自己造了一座海上漂浮的“房子”,船的好坏,也影响着渔民在海上的营生和安全。为遵顺遂纳福旳理念, 排船过程中,“砍龙骨”、“上大鼻子”、“下坞”的渔俗仪式仍延续进行。这三次民俗活动分别代表着排船开工、船主体完工和船下水三个不同的重要阶段。
      张明在《辽东湾渔猎文明的遗存》一文中记载:一艘船最底下、最厚的木料就是龙骨,所有的构件要安放在上面,船的牢固程度,龙骨起到决定性因素。因龙骨是用斧子纯手工砍成,也叫砍龙骨。就是用斧子把三根的大料砍出形状并连接。砍之前要在龙骨的前、中、后端正中,用铜钱儿钉一块红布。动工当天,掌作心怀崇敬,动斧砍木,之后鸣放鞭炮。工人们才开始动手。炮竹响,才是排船的真正开始。最隆重的仪式是安装“大鼻子”。“大鼻子”就是首柱,因其恰如大象伸直的鼻子,被人称作“大鼻子”。 大鼻子有足够的强度,能承受各种外力冲击,关键的时候还可以保船平安。在安装“大鼻子”之时,表明船主体已完工。当天现场,聚集了船主的亲朋好友,掌作、水作、工夫等众人,如同陆地盖房上梁一样隆重。掌作亲自把一块红布、五色线用铜钱儿钉在大鼻子锚道下面中间的地方,红布团花挂在大鼻子的顶端,也叫挂红。之后,由吊车将大鼻子立起来。鸣放鞭炮后,船主会给水作、捻工等发红包。 船排成了,下坞前还要举行仪式。这个仪式首要是祭海感恩,因渔民从海洋中获取,从内心表达崇拜之意。其次是庆祝。水作、旱作、铁匠、捻匠等被船主请聚一块儿,一顿吃喝。有船主对掌作、水作、旱作、铁匠、捻匠们的感谢,也是图个热闹,讨个吉利,大家一起祈福新排的船能平安顺利,鱼虾满仓。有的新船下水要贴对联:船艏贴的是“龙头金角安天下”“虎口银牙定太平”,横批是“太公在此别无禁忌”,船楼上贴“船头压浪行千里”、“ 舵后生风送九洲” 、横批 “满蓬风顺”;船艄贴“江湖河海清波浪”、“通达逍遥远近游”;船舵杆上贴一方联,只一个字:“灵”!下水前,船舱放着用红纸包着两块砖头,寓意装满“金砖”,砖在古代渔猎中曾用作网坠。然后,在鞭炮声中大船顺着水流迅速滑到河里,一条船才最终排成了。

代表性传承人

       张兴华,盘锦远航渔船修造厂厂长,1964年生于山东省泰安宁阳县。18岁在二界沟从事旱作,21岁改做水作。先后从师孙青山、李丛荣、赵俊海学习排船、修船技艺。23岁可独立排船,并钻研改进排船技艺。他排船技艺被收录《木质渔业船舶木捻工技术培训教材》,受到辽宁省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辽宁渔船检验局邀请,参与编审。他对排船“船形改进、做龙骨、上大拉” 等技艺进行改良,对二界沟传统排船技艺起到了传承作用。
 

品牌项目
 
     
 
总点击数:2099752次
Copyright © 2009 - 2015 盘锦市文化馆 pjys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址:pjysg.com 电 话:(0427)2889656 E-mail:1160641831@qq.com
地址:盘锦市兴隆台区双兴中路30号(文化大院) 网站备案:辽ICP备06042705号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