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盘锦|盘锦地域文化之辽河文化
辽宁境内现有河流400多条,其中最大的就是辽河。辽河对辽宁来说意义深远,对盘锦而言也是非同凡响,实际上盘锦人对过去最深刻的记忆、最美好的念想儿,对未来最长远的规划、最热切的期望,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条水脉息息相关。
这样的事实,根缘于辽河文化已在这片土地根深叶茂了。
早在辽河还是“黄金水道”的时候,辽河文化就已经开始在此孕育了,并最终形成了水道文明。作为盘锦史上空前成熟的一种交通文化形态,水道文明的成熟程度不仅超出了明代时期的驿路文明,而且延续更为久远,直到铁路逐渐渗透进来才慢慢衰落,直到公路得以四通八达才彻底成了明日黄花。在这个为期数百年的进程中,辽河以它不舍昼夜的奔腾,为盘锦留下了一串串珍贵的水道文明符号,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恒久折射着辽河文化的光华。
曾经的辽河航道
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就是辽河古埠田庄台了。
作为辽河文化孕育的经典硕果及其核心载体,田庄台以它600多年的跌宕生命史,成了盘锦最具内涵的一座文化古镇。这突出表现在它独具的商业属性上。
辽河航运因商而起,也因商而兴。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与辽河相伴而生的田庄台,也就始终笼罩着浓郁的商业气息。从18世纪中叶起,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田庄台的居民无不与商有关,他们要么是个商人,要么是服务于商业的人,商业活动就像一个齿轮,把人们紧密地咬合在一起,无比润滑地运转了许多年。
民国,田庄台辽河航道上的帆船
这样的文化安排,就使田庄台的商品经济发育得更早,成熟度也比其他经济形态更为突出,其结果就是催生了一代代商业精英,进而形成了盘锦地区最早的商业圈,并相继诞生了盘锦地区最早的老字号。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老字号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活泼如昔,纷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为田庄台这个古老的镇子,盘锦这座年轻的城市,持续地增添着光彩。
俗称“小白楼”的“田台港”办公楼
辽河航运在当年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仰赖着陆路大车的配合,在辽河结冰期间以及河水不达之地,都需要以大车来实现货物的集散。因此,盘锦的大车运输也与辽河航运具有了同样悠久的历史,几乎可谓伴其始终。这其中的“大车”是指马车,之所以冠以“大”字,意在突出马车速度之快,运载能力之强,以区别于牛车等同时代的其他同类交通工具。
大车对码头的趋附,就像时下汽车对机场的趋附,马车总得跟船只打过照面,才能完成人们的交换意愿,实现人们的流动渴望。倘若没有大车的配合,船只将无货可以外运;船外运进来的货,也将无法畅快消化。水与陆的连接,船与车的配合,才使天南地北的物产对流、资源互补得以落到实处。在此期间,服务于大车的行业如大车店、铁匠炉等也应运而生,成了一度繁荣的辽河航运的伴生业态,也成了辽河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
此外,同样与辽河航运相伴始终的船房、斗纪、口袋房子等行业,以及服务于这些行业的经济人、斗夫、小扛儿等特殊人群,还有那些约定俗成的船规、船费等规章条文,在使航运得以周密运转的同时,也都为盘锦积淀了诸多珍贵的辽河文化事象。
不能不说的还有新开河。
竣工于1924年的新开河,是为了重振辽河航运的尝试性之举,它沟通了当年的双台子河与辽河,使两河河水实现了互通往来,互调丰欠,由此避免了辽河水道水量不足所导致的船只搁浅之患,也缩短了部分航程。尽管这样的尝试最终并未能阻挡辽河航运的江河日下,新开河却仍然留存了下来,并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对盘锦的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时至今日,新开河已以辽宁省唯一一条人工运河的身份,被列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辽河仍在盘锦境域默默地流淌着,辽河文化也仍在盘锦大地持续地渗透着,成长着。辽河以及辽河文化带给这方水土的改变,仍在默默地生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