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动态

我馆到大洼区西安镇上口子进行调研

分类:馆内动态  来源:徐自然  时间:2022-12-01 13:05  浏览量:

      2022年11月7—16日,由市文化馆刘仁馆长带队,上口子高跷调研组全体成员,对上口子高跷项目所在地,盘锦市大洼区西安镇上口子村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当地民间老艺人,传承人, 收录上口子高跷历史传承、表演形式、技法特点等沿革素材,对(上口子高跷)保护项目近年来开展授徒传艺、教学培训、展示、展演活动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
       上口子村位于盘锦市大洼区东部,大辽河西岸,是大洼区西安镇所辖的一个小村,与营口市,海城市隔河相望,其东部与鞍山市大辽河作为分界线、南部与小亮沟村、高坎湾村交界,西部与王家塘村交界、北部与鞍山市部分、大洼区东风镇交界。
     西安镇上口子高跷秧歌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喜庆热烈,表演技术精湛,深受民间喜爱。素有“辽南一枝花”之称。
一、追溯其源
上口子高跷秧歌起源于清代,清代康熙年间,来自关内的青年蓝小二将高跷秧歌带到大洼县,高跷秧歌自此在辽南地区开始流传。清康熙12年(1673年),上口子高跷秧歌会成立。每逢旧历年、正元年、中元年都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和民间自娱活动。
清光绪二十四年,上口子高跷秧歌艺人高振锋为会首,他对高跷中的扭、浪、逗、相进行了结合,同时融入耍孩儿,戈戈腔等民间艺术和东北一些喇叭戏、二人转,增加人物角色,并在上象和前大场添加复杂的造型动作。
    民国年间,上口子高跷秧歌受辽河文化影响,又经几代知名艺人口传身授,在二、三人小场中增加了“落子腔”(评剧),在动作中增加了杂技成份,跷腿也逐渐增高。每年高跷秧歌会都要去小亮子沟顺河寺和三家子驾掌寺、田庄台关帝庙参加庙会,除此之外,还为有钱人家的商号或喜庆之事表演。
建国后,高跷又出现几代艺人,日趋兴盛。跷会越来越多。春节前起会,参加各种比赛,服务于大户人家,还参加商号、结婚、店庆、庆寿等活动。演员有时踩跷表演,有时下清场,演唱评剧、拉场戏等。
二、表演形式
 高跷也称“高跷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因表演时多用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参演者十数人至数十人不等,多扮演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演出中常用的道具包括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高跷有“踩街”和“撂场”两种表演形式,其中“撂场”又分“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由舞队集体表演,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小场”由两三人表演,多为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根据表演风格又可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则重炫技表演。
上口子高跷秧歌动作灵活,技艺精湛,对高跷中的“扭、浪、逗、相”进行了有机结合,扭和浪,跷腿增高到一米,高跷表演幅度大,结合肢体和面部语言,将本地区豪放泼辣的人物形象展现无遗;逗,通过情节设计突出清场的戏剧性,令人捧腹;绝,表演与杂技结合,增加了“架相”、“三节楼”、“大飞人”、“小飞人”、鲤鱼打挺等动作。在上象和前大场添加了一些复杂的造型动作。至20世纪初叶,又在两三人的小场中增加了“落子腔”,动作中增加了难度较大的杂技成分,跷腿增高。20世纪90年代,上口子高跷秧歌队伍得到进一步完善,高跷秧歌又有了技巧上的新突破,在继承和发扬民间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在乐曲、服饰、表演技巧等加入了各种技巧绝活儿,同时表演过程难度也不断增大。表演过程中,动作连贯,每个程序都衔接自然,既给人以视觉紧凑感,又烘托热烈场面,感染观众。节目不断花样翻新。
上口子高跷秧歌演出时需要有丑角服饰、跷头服饰、鬃帽、大带、马鞭、丝套、老渔翁帽子、女跷头服饰、手绢、腰箍等,所用乐器锣、鼓、锁呐等。
高跷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做为一种活动载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灵活性、分散性、多样性。高跷秧歌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每年的节日、假日、庆典、婚礼、老人祝寿等,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出,也可以把高跷队伍分割开,进行分头表演,以避免在时间上排队。演出节目之多,内容之丰富,风格各异,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2、交流性。适时组织人员采取巡演的方式异地交流。请进来,走出去,互相借鉴,互通有无,在保留传统艺术的同时,更新观念,创新技艺,带好队伍,抓好管理,使这一优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3、不可替代性。高跷秧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它以独特的形式存在,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烘托隆重、热烈的场面,渲染气氛,感染观众,并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艺术享受。
三、所获奖项
2006年8月,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高跷队现有演职人员40人,自编、自导、自演、自创品牌。表演节目花样翻新,独树一帜。2007年至2010年曾先后到北京“欢乐谷”、山西太原、广东等地演出,还多次和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欢乐中国行”进行演出互动。2013年参加了全国十二运的暖场表演,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为头条消息报道,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被誉为“辽南一枝花”。2014年1月参加央视农民春晚节目录制。2014年2月,荣获中国艺术节最高奖项“山花奖”,在国内享有盛誉。2018年受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拍摄“辽海情韵”系列片;2020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授予全国部分基层文化单位“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辽宁省10家基层文化单位入选,我市大洼区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团榜上有名。
四、当前现状
目前,上口子高跷已得到极大的抢救与保护,使得项目在传承、挖掘、宣传等工作得以开展,但仍存在以下现实问题。
1、由于现代文明的推进,使得与传统项目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日益减少,也使得上口子高跷传统项目存续面临困境。
2、项目从各方面已具备国家级实体,但影响力不够,宣传广度不够。
3、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过度依赖会首张忠贤,不能依托相关机构和制度,完全靠个人热情开展传承工作。
4、演出队伍的医疗、养老相关保障不能落实,“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时发生。
5、上口子高跷秧歌梯队建设力度不够,有的队员已50多岁,仍然坚持演出,后备力量接续不上。
五、建议
1、自身问题
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提高自身演艺水平,一直是一项重要功课,从编排到表演,到每一个动作,多构思出一些演出方案和演出计划,提升自身演艺水平,多进行学习交流,与兄弟市单位等地交流,从别的艺术门类中多吸收营养,多一些创新和发展,发挥自己特有优势。
2、经费保障问题
资金问题不能只依靠政府,要学会二条腿走路,要多走向市场,解决资金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场知名度,让喜爱这项技艺的团体认识到它,了解到它,增加演出机会,解决自身“吃饱问题”。
3、传承问题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目前队伍中年轻新生力量薄弱,要把孩子抓好,孩子是希望,多扶持年轻队员,培养年轻队员,解决传承问题。
                                                   








 文:徐自然  图:于兴军

品牌项目
 
     
 
总点击数:1236123次
Copyright © 2009 - 2015 盘锦市文化馆 pjys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址:pjysg.com 电 话:(0427)2889656 E-mail:1160641831@qq.com
地址:盘锦市兴隆台区双兴中路30号(文化大院) 网站备案:辽ICP备06042705号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