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文化馆移动版

主页 > 本馆简介 > 公共文化示范区 >

我市的创建工作一

      20157月,盘锦市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辽宁省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对于一个新兴的石油化工城市、一个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的城市、一个从全面小康向中等发达水平不断迈进的专业特色型国际化城市来说,其现实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创建伊始,盘锦市委市政府就把它视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百姓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幸福感而举全市之力推进的民心工程,在补齐“短板”、打造“名片”、升级“引擎”上下功夫,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盘锦实践。
 


(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高位布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行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改革创新实践区,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排头兵。

  万丈高楼平地起,周密规划和坚强领导是前提和保证。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责任明晰、运转顺畅、工作高效的组织领导框架。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全市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大调研,在摸清底数、建立问题台账的基础上,坚持国际化视野,站在国家平台,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先行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改革创新的实践区,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排头兵”的总目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和意见,分别就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标准化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要求。通过召开动员会、推进会,层层统一思想认识,持续用力不松劲、上下联动攻难关、加大投入上水平,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
 


(图片来源:辽宁省文化厅)

  全力攻关:以加强国际化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全域公共文化供给均等化,让农民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相对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农村也成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和全域城市化进程,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每个村都建起了超市、浴池、卫生院、燃气站和村民活动广场,路平了、灯亮了、树绿了、村容美了,农民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更加期盼精神文化生活与之同步。他们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持问题导向,把示范区创建的“突破口”选在农村,借助宜居乡村建设的这杠杆,及早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短板”。在制度设计上,以“加强国际化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标准化”为课题,探索和实践盘锦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路径、方式、方法和措施。在场所和设施建设上,先后完善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影剧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民文化广场和美丽乡村文化墙建设;为281个行政村统一配发了多功能流动音响设备和专用光碟,满足群众娱乐和健身需求;847个自然屯实现了广播电视屯屯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农村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在队伍和载体建设上,坚持及时了解基层文化需求,每年新春佳节期间都举办灯展、民俗展演、“非遗”展卖等活动,形成了“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文化发展项目雏形,保证了基层日有活动、周有电影、月有演出,重大节日有主题活动。推进了乡贤文化建设,调动了乡贤文化正能量,兴办读书社、书画社、各类文化团队,上口子高跷秧歌和“沙舟文学社”被评为省级农民文艺团队,全市300个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农村文化舞台上。打造基层文化活动包,创新形式将“油城春潮”“鹤乡之夏”“辽河金秋”“盘锦冬韵” 四季品牌文化活动整体打包到村屯、社区举办,累计演出300场以上,让农民群众感受到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融合创新:大力挖掘辽河口文化特质,让乡音乡情乡愁成为爱国爱家主旋律,实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的盘锦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盘锦市在创建工作中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了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辽河口地域文化,积极引导广大市民把文化自信延伸到建设家乡的坚定自信上。充分挖掘鱼雁文化、湿地文化、石油文化等内涵,以打造文化名片、展示盘锦形象为重点,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打下深刻的盘锦烙印,促进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依托盘锦大米、河蟹等优质农产品,积极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整合蒲笋博物馆、大米博物馆、河蟹博物馆和湿地博物馆等极具盘锦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博物馆,在盘山县建成全国首个农耕文化博物馆群,成为集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农耕文化休闲观光区,促进了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辽河口文化资源为依托,推出了中国盘锦开海节、“印象辽河口”插秧节、稻草艺术节、秋季开镰节、冬捕文化节等全域旅游文化项目,打造了极具盘锦特色的新“四季品牌”文化活动。他们坚持了十六年之久的“油城春潮”“鹤乡之夏”“辽河金秋”“盘锦冬韵”四季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东北三省承办了文化部网络村晚“太平新村过大年”,向全国及21个国家、地区直播。配合央视举办的“棕情端午”等文化栏目享誉全国;广厦大舞台、广场舞大赛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不断推陈出新,营造出红滩绿苇歌如潮的盛景。

  行稳致远:以九大场馆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为龙头,打造漂洋过海的“文化航母”,成为盘锦文化兴市、国际化发展新动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盘锦要想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排头兵,没有厚实的班底绝对不行。在创建过程中,他们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主动运用国际视野,站在国家平台,坚持软硬件一起抓,全力打造文化兴市的“新引擎”。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大剧院、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辽河美术馆、中国唯一不断代的“辽河碑林”等9大地标性的公共文化建筑,引领着全市公共文化建设迅猛发展。由辽河文化创客园、广厦艺术街、辽河美术馆、辽河画院、艺术梦工厂、广厦辽河文化公园组成的辽河国际艺术区,占地6.5平方公里,已成为东北艺术创作制高点,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入选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投资2.45亿元,在主城区新建金宝公园、四季公园、体育公园、中兴公园4座特色鲜明、魅力不同的文化体育主题公园,为市民营造“推窗立盈满眼绿,开门即游幸福园”的宜居盘锦、幸福家园。如今,多个公共文化服务集群体现、延续着城市的文化积淀和脉络。积极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辽河美术馆常年举办高水准的国家级大展,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展,第11届、12届全国美展均在这里举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东北表现性油画艺术研究院在盘锦“落地开花”。

  强力保障:立标杆、配人员,坚持项目化部署、日历化推进,形成全市上下同心、步调一致、合力创建的强大气势。

  盘锦市在创建过程中,之所以敢啃“硬骨头”并且“屡建奇功”,坚强的各种保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了目标监控,依据国家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主动对标京津冀、张家港、嘉兴等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重点从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标准化、设施建设标准化、管理运行标准化、基础保障标准化和考核评价标准化5个方面,明确12项主要任务。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创建责任状,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分解任务实施跟踪考核,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分别对各县区经济区和成员单位进行考核。预计到2020年,以标准化体系落实为基础,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从计划性服务向预约式服务、从经验型督导向需求型督导的“三个转变”。严格过程管理,建立健全了领导机制、联络员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宣传动员制度等,使创建工作有制度、有痕迹、有实效,规范化、有形化、常态化,从过程入手,从实效出发,全面落实各项创建工作。加大人力财力投入,为每个镇(街道)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为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以上享受政府补贴的专职文化管理员。发展壮大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全市平均每村(社区)登记注册的业余文艺团队已达3支,实现农村文化“阵地有人管、队伍有人建、活动有人搞”的长效机制。文艺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全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800场。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省平均水平。

  创建工作增添城市魅力,文化惠民赢来百姓赞誉。盘锦市正以扎实的步伐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